遇敌-《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永邵不驻牧地内的族人都是王则之的人了,在这里行军没有任何危险,可以说一路畅通无阻。

    崇祯二年,九月十五日。

    王则之向北绕道,再到东,到达了原察哈尔部的驻牧地。

    在这里仍旧驻牧着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部落大部份已经投靠了皇太极。

    王则之不想打草惊蛇,他在潢河流域边缘驻扎下来,把小六子的兵马派出去,查探察哈尔部的情况。

    一是查探这些部落里的情况,二是寻找出一条安全的路径继续前进。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没有现代的道路及交通工具,出征在外,一切就变的无比艰难起来。

    因此王则之不得不小心。

    幸好,他提前布置了足够多的补给点,要不然光是这些兵马每日几千石的吃食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

    除了粮食和马料,王则之还布置了很多火炮。

    总共有三十门红衣大炮,一百门弗郎机炮,还有弹药辎重。

    这一路不光是要车马拖拉,遇到泥洼难行之地,就得完全靠人扛着走。

    如果不是这些火炮辎重拖累了行程,他早就到察哈尔驻牧地了。

    眼下又是夏天,酷署难耐,不单单是军士们需要歇息,就是战马也有些吃不消了。

    王则之驻扎的地方刚好有一个补给点,队伍中负责做饭的厨子们立刻行动起来,开始埋锅造饭。

    王则之的军中,有管万人的营总,管千人的连总,管百人的排总,管十人的班总。

    每个班总手里都有一辆马车,用来装载辎重粮草。

    除此之外,每个排都配有一支十人的后勤队。

    这些人也是提前送到补给点内的,他们在补给点的时候就负责看护补给点,大队伍一到,他们补充到队伍当起了后勤兵。

    这是编制兵以外的必备兵种。

    平时做饭,喂马这些事儿就是他们在做。

    后勤兵们忙活起来,开始做起饭来。

    不多时,香气弥漫,军士们吃的伙食就做好了。

    王则之放在补给点里的粮食有面,有米,有肉干。

    依王则之的安排,用肉干或猪肉皮熬煮肉汤,再用面做一些吃食放到里面煮,每个军士吃一碗热乎的,既能补充体力,又很舒服。

    这些干肉储藏良好,约可放置三个月左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