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门来-《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王则之看到这里,略过其它,直接看答题人的名字,当他看到名字时瞬间激动的站了起来。
吴又可。
吴有性,字又可,汉族,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传染病学家。
此时的吴又可行医用药异于常规,在传染疾病上更是有自己的独道见解。
他认为:“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吴又可四处行医,在牛棚、猪圈、鸡舍和各个地域之中长久逗留,只想要寻求一个科学的答案。
明末瘟疫横行,吴又可他认为瘟疫并非是六淫之邪侵略,而是因为“疬气”所致。
所谓疬气,是指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异气”,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病毒”。
而且,吴又可确认,疬气的传播途径就是经由人的口鼻进入人的体内。
疬气的盛行是和地区、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而且吴又可还注意到,当传染病在人类之中横行之时,健康的人和患者接触之后,要隔若干天才会显现出这种疫病的争创,所以他认为疫邪到发病是有一段间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伏期”。
对于治疗之法,吴又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种病只有一种药治疗,“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数日法日行之”;“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
然而,吴又可的创新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被后来医学大家们视作“异类”。
但是,生逢乱世,吴又可不惧生死,深入疫区,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救了无数百姓。
吴又可冲破了当时医者墨守成规的风气,他是撬动儒学的改革者,是一位医学的勇士,而他本身又是一个非常重气节的国士。
清军入关后开始颁布剃发令,江南之地诸多有骨气的文人因不愿剃发而被砍头。
吴又可隐居在苏州,因为反对剃发而死在满清的屠刀之下,吴又可去世之后,她的妻子带着孩子投水自尽。
这也是为什么吴又可在答卷的时候言辞如此激烈的原因。
按理,像吴又可这种人,是通不过教书先生的筛查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吴又可的答卷上会有批红的原因。
由于大同府急缺教书先生,只能暂时把他招募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