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皇帝和臣子-《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倘若承蒙皇上哀怜,容许臣回乡调理,由儿子杨嗣昌到边疆效劳,以表臣的忠心。

    崇祯看到这篇写的哀怨凄苦,蒙冤含恨,忧心忡忡的奏疏丝毫不为所动。

    他只是冷冰冰的批复了八个大字,“已有旨了,该部知道。”

    陕西巡按御史吴甡调查到一些降丁遣散到乡村在当地百般骚扰的事实,于是,他在紧要关头从背后捅上一刀。

    他上奏指责杨鹤“苟企图草草了事,只讲招抚不讲围剿,引来皇帝严厉图结局,徇抚讳剿”。

    由于杨鹤只关注招抚,不关注围剿,导致流贼日益猖獗,崇祯很是生气。

    他下旨命陕西巡按御史吴甡调查杨鹤连续报告战功,是否确实。

    吴甡调查后,向皇帝提交杨鹤剿抚失策的奏疏散,着重强调由于杨鹤招抚失策,地方受到流毒,杨鹤如果不能有所作为,处境岌岌可危。

    就在此时,张孟金、黄友才,于六月二十二日,再度起义,带兵北上,攻占军事重镇宁塞这一消息传到北京,舆论为之哗然。

    主剿派官员本来就对招抚政策大为不满,抓住抚贼反叛事件,向主抚派大兴问罪之师。

    原先支持主抚派的官员,见风使舵,也谴责主抚派虚张声势。

    陕西道试御史谢三宾弹劾杨鹤,杨鹤先前曾经夸口:招抚以后,部众已经遣散,庆阳一带廓然澄清,州一带屹然保障,请问,攻打中部县的流寇难道是从九天而降的?

    崇祯帝震怒,急命陕西巡按吴甡查实报告。

    吴甡向皇帝报告:杨鹤主抚误国。

    崇祯皇帝不再迟疑,于崇祯二年,七月三日命锦衣卫捉拿杨鹤回京审问。

    杨鹤被捕之前悲愤欲绝,写了题为“微臣负不白之冤”的奏疏,为自己辩护。

    他说皇上在平台召见大臣时曾经说过,“流贼原是中原赤子,不可纯以剿为事”。

    臣遵照皇上的旨意,不嗜杀人,适逢皇上发银十万两,派吴赈济饥荒,招抚流贼。

    臣奉行德意,诱降流贼队伍数支,无非想把他们解散归农,如此而已他讲的都是事实,问题在于钱粮不足,致使招抚流贼并没有成功,再讲那些旧话已经无济于事了。

    适时分巡霸州道,加右参政的杨鹤之子杨嗣昌,听闻了父亲的遭遇。

    于是,他马上向皇帝请求,愿意代替父亲承担罪责,其实是希望看在父子两代效忠朝廷,从轻发落。

    皇帝没有允许,杨鹤知道大局已定,鸣冤已无济于事,写了题为“咫尺天颜束身待罪”的奏疏,承认自己的失误,却书生气十足地批评皇帝用人不当。

    他说由臣出任总督,是用非其人。

    他说皇上平台召对时,曾当面说明,自己没有戡定祸乱的才千,也没有防守边疆的阅历。

    念及报答圣恩,勉为其难,不料狼狈至此,实在是自己的失误。

    同时他又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到任以后,除了皇上给他的十万两私银之外,再没给过他一两银子,一石米粮,致使五省兵马溃散,时势一日难于一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