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亩产-《明末开山刀》


    第(3/3)页

    你看啊,我这甲字田都分了数字,一号田施了肥,水源充沛。

    甲字二号田,没有施肥,水源也充沛。

    乙字一号田,土地不够肥沃,水源也不充足,但是施了肥。

    乙字二号田,没有施肥。

    丙字一号田,在那边的山,这里的土地干硬不肥沃,没浇过水,靠天吃饭,不过施过肥,二号田没施肥。

    我们一起看看。”

    王则之指着一块块标了号的土地,解释起来。

    魏云中和宋统殷都是极为聪明的人,王则之只是这么简单的说了一下,两人就明白王则之的意思了。

    王则之把土地分类,就是想要知道土豆在不同的地况下,产量有何不同。

    如果高产量的土豆需要肥沃的土地,需要充沛的水源,还需要施肥,那么土豆对于百姓来说就不是一种好食物,反而成了负担。

    至于王则之所说的肥料,两人都是懂得。

    明朝时,农作物施用的肥料有粪肥、饼肥、渣肥、骨肥、土肥、灰肥、绿肥、无机肥料、稿秸肥和杂肥十一大类,总计约有一百三十余种。

    明朝不但重视扩大肥源,同时也重视肥料的积制加工,以提高肥效。

    积制的肥料有杂肥、厩肥、饼肥、火粪,以及配制粪丹和重视对肥效的保存。

    杂肥的沤制可以说是我国使用沤肥的滥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利用夏季高温把田里的杂草沤烂作肥料。

    明代《沈氏农书》中介绍了另一种做沤肥的办法,就是将紫云英或蚕豆姆等用河泥拌匀进行堆积沤制,这种办法叫“窖花草”和“窖蚕豆姆”,现在南方称之为窖草塘泥。

    王则之喊来更多的人同时行动,很快这一代就变的热火朝天起来。

    “厨子,橱子呢?”

    “来了,来了,大人我在呢。”

    “埋锅造饭,做一顿土豆大餐。”

    “好嘞。”

    王则之对他的厨子要求很高,他要求厨子随时带着家伙什儿,哪怕在野外也能立刻埋锅造饭。

    此刻,厨子卸下他背着的大锅,再从马上拿下一大瓷坛猪油,就地取材,把那些被铁锹插坏的土豆拿来开始做菜。

    “大人,我去给您抓只野兔。”

    罗聪眼尖,他看到远处的草闪了一下,就看到了一只兔子。

    “去吧。”

    罗聪领命抓兔子去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