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一章:休养生息-《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现在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那就得多感谢袁老爷子了。
可惜,明朝没有袁老爷子。
王则之只能找来小麦、荞麦、高梁等农作物的替代品,土豆、红薯和玉米。
辣椒不能作为主食,但这是一种不错的配菜,在没有足够蔬菜吃的情况下,做一碗辣子,还是非常下饭的。
所以,王则之也需要把辣椒种起来。
王则之手里的田地多了,耕牛却是不够了。
哪怕牛郎给他送来了数千头耕牛了,王则之还是嫌少了。
至少也得有一万头牛才行。
他手里的牛不够,牛郎又去南直隶买马去了。
他只能把手里拉车的骡子、驴还有品质不高的战马给放下去,先用来耕地。
至于耕具,在去年的时候,他就命铸造两局,分一小搓人专门打造,这个问题倒是不大。
耕牛、耕具、种子这些事儿都好说,麻烦的是土地分配的问题。
原本王则之是想把这些田地分给手里百姓的,可是仔细想了一下。七彩中文
军士们手里的田地都是用命得军功,用军功换来的。
如果他就这么分下去,怕是会惹得百姓们不高兴。
思来想去,王则之准备招募一支建设兵团。
这支兵团不用打仗,他们只要做建设工作就行了。
目前需要他们做的有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修道路,还有一些堡寨、火路墩、城墙的修缮。
这些人肯定不能从军士中选取,哪怕是军功兵也不行。
因为这些兵是要打仗的。
幸好,游击营已经完工了,那里的工人无所事事,在征战俄木布的时候,都被调到塞外,用来运输粮草,做防御工事。
目前,他们这些人都聚集在杀虎口一带,在那里等着王则之的安排。
这些人做事麻利,拿过王则之的工钱,也知道王则之大方,不克扣他们的工钱,用起来也好用。
除了这些人,王则之还打算收编一些流民和大同府的百姓进入建设兵团。
尤其是大同府内的百姓,虽然说明朝时期官员腐败,天灾不断,但是大同府内还是有几十万百姓的。
至于到底有几十万,就不是王则之能知道的了。
虽然在大同府的户籍册子上记录有八十多万人,但是王则之觉得,八十万肯定没有,四十万是肯定有的。
这么多百姓,他只要招募几万人就能把大同府内收没的田地给耕种起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