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不能拆的庙-《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

    据传,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凉王吕光,在五代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为张亚子。

    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

    其传世之著作有阴骘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等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之。

    在中国的许多道观中都供奉着文昌帝,道教对这位神仙的接纳是在公元六世纪左右。

    据说文昌帝君是皇帝的儿子,以后不停地转世,为民造福,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并负责人们的学习和考试。

    两宋以前,“文昌”仅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虽象征文学,但并非人格神祇。

    科举考试虽始于隋,然至宋代方成为士人求官最为重要的途径,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学子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读书之外,祈求原乡各种神明的帮助。

    在北宋时,文昌帝君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神祇。

    南宋时,文昌帝君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各地学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举顺利之神祇。阅书斋 

    后来因其灵验、神妙的力量,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文昌庙遂遍及全中国。

    在明末的时候,文昌庙更是代表着功名利禄,升官发财。

    如果把文昌庙拆了,就是断人前程。

    这个时代断人前程,如同杀人父母。

    拆了文昌庙怕是会激起众多士人的激变。

    所以,文昌庙不能拆。

    再说城隍庙。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

    人们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