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下决心-《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在景泰二年到弘治二年这三十八年间,明代各省生产的铠甲数量及其惊人,每年生产铠甲两万五千六百四十套,如果加上中央直属兵器制造厂生产的铠甲数量,则每年生产的铠甲数量有三万多套。
弘治二年之后,明朝承平日久,绝大多数武器的生产量都减半处理,但是这么一算每年铠甲生产数量依然有一万五千多套,到了明朝后期,每年生产的铠甲额定数量依然有一万两千三百攻十四副。
这还只是每年额定的生产数量,即每年铠甲产量的最小值,不包括因为各种原因增加的铠甲产量。
从这个数据上看,仅明代铠甲产量达到峰值的那三十八年,就一共生产了一百一十四万套各式铠甲,即使考虑到各种损毁、折旧,明代军队铁甲保有量在九十万上下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明朝的野战军保持有较好的披甲率。
明朝最强的戚家军,在镇守北疆的时候大约有十万兵力,这些部队除了少部分辎重兵和伙夫之外,都是身穿铠甲的。
王则之就想着,把这些人身上的铠甲收集起来,等他们被李化训练过之后再发放。
可是,不收还好,这一收王则之的心都凉了半截。
一万八千余人,收上来的铠甲都不完整。
有的只有护臂,有的只有头盔,有的只有衣甲。
如若如此还好,拼一拼还能用。
王则之命人拼凑了一番,最后拼凑出三千余副铠甲。
但是这三千余副铠甲让王则之很生气,因为这些铠甲当中大部分都生锈了。微书吧
最后统计下来,真正能用的铠甲只有八百副,剩下的都得回炉重造。
“粮饷克扣就算了,武器装备也克扣,这样的大明还有救吗?”
王则之看着统计出来的数据喃喃自语起来。
如果整个大明都是这样,他觉得凭他手里的兵马,都能横扫整个山西。
这一刻他内心中造反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可是他一想到崇祯也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
这个青年正在为了拯救天下尽心竭力,兢兢业业的努力着。
他有些摇摆起来。
“到底是帮他,还是反他?”
王则之有些于心不忍。
“大人,有几人冻死了。”就在王则之犹豫的时候,传令兵上前禀报。
有几人穿的棉衣里面并不是棉花,而是杂草,他们脱去铠甲之后被活活冻死了。
王则之大怒,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子。
“令柳洋把库里积存的棉衣发下去。”
“遵令。”
崇祯时期,朝纲逐渐败坏,官员腐败,国家实力下降,不仅拖欠粮饷,基本的武器装备也不能及时发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