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上朝面圣(共度时艰,防疫加更!)-《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钟鼓司奏乐,皇帝到达御门,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

    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

    天顺年间之后,执伞、扇的力士位置被移到了金水桥以南夹立,只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上之伞,遇到大风时也被撤去。

    在这个过程中百官不得抬头,直视皇帝。

    王则之也低着头,只能滚动眼珠子往上翻努力偷看,他隐约看到一个无比威严的身影。

    皇帝座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

    行礼完毕之后,早朝便正式开始了。

    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人数。

    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

    如果皇帝要召见,那么便先行入殿觐见;如果皇帝不见,则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算完事了。

    接下来便是来自边关的奏报,如果有,便先行呈上。

    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之后便进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环节。江苏文学网 

    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此称为“打扫”。

    这是为了打个招呼,意思是我要出班奏事了,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尴尬。

    而一旦出现这种尴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打过招呼之后,要奏事的官员便迈步出班,到御前跪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之时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奏章。

    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而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奏事完毕之后,由御史、鸿胪寺先后出班,上奏早朝期间官员失仪情况。

    王则之从来没上过早朝,他本来就没睡好觉。

    在繁琐的上朝仪式当中早就有些昏昏欲睡了。

    “大同总兵,王则之失仪。”王则之站着昏睡被鸿胪寺参了一本。

    “哦,初次上朝就失仪,站出来让朕看看。”

    崇祯对于自己新收的这个手下还是很感兴趣,原本他是打算下朝之后私下里见见王则之的。

    没想到王则之会朝上失仪,这一点让他很不高兴。

    王则之被点名,一个激灵,吞咽口唾沫,学着那些官员的样子出班。

    王则之出班之后,抬头打量起来崇祯的模样,崇祯也好奇的打量着王则之的模样。

    崇祯一身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好似睥睨天下,俯视万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