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拯救行动-《明末开山刀》


    第(2/3)页

    此墩内的总旗从地上站起来,疑惑的看着宣旨骑兵。

    虽然他从没见过圣旨,但是他也清楚圣旨都是由司礼太监宣读的,什么时候轮到骑兵宣读了。

    “放肆!圣旨在此,你要抗旨不遵吗?”

    骑兵厉声喝问,这是王则之交代的,不能让任何人看到圣旨,因为圣旨是假的。

    “不敢,末将只是心有疑惑,想要…”

    “大人,大人,鞑子来了,他们抓了咱们的人,用马活活踏死了。”

    这总旗还没说完,墩内负责哨探的军士牵着两匹空马愤恨的呼喊起来。

    至于这两匹战马的主人已经战死了。

    “准备战斗!”

    总旗吆喝墩里的兄弟持械登墙,准备死战。

    他吆喝完抱拳对着骑兵说道:“多谢兄弟前来宣旨,我等军士食君之禄必会行忠君之事,守卫边疆的事就交给我们了,你快快走吧,我们殿后。”

    没有什么比鞑靼来了更有说服力的了。

    总旗返回火路墩紧闭墩门,点燃墩内的示警狼烟。88 

    宣旨骑兵眼睛一红,深深看了一眼这个火路墩。

    他按照王则之的吩咐一路行来,只要他把圣旨宣读完,那些守堡的将官立刻领命组织人手撤退,从来没人像这个总旗一样尽忠职守的,更没有一人去质疑圣旨是不是假的。

    一是他们不敢质疑皇上,二是这些人一提到鞑靼就闻风丧胆,恨不得背上长翅,飞回大同府。

    这个火路墩里的军士却不一样,他们中要么是家人惨遭鞑靼的杀害,要么就是军中同袍惨遭杀害,一个个对鞑靼都恨之入骨。

    由于身处外长城,他们时常与鞑靼接战,所以一个个颇为悍勇,见了鞑靼也不会狼狈而逃,而是奋勇杀敌。

    在他们看来,杀一个垫背,杀两个就赚了。

    事实上,大明从不缺血勇之士。

    如果不是先有阉党祸乱朝堂,后有百官结党营私,这个大明未必会如此糜烂。

    这名宣旨骑兵站在一处高地,遥望着被鞑靼大军淹没的火路墩,抹了把眼泪策马而去。

    宣旨骑兵一骑绝尘,直奔大同府。

    路途中的各个堡城此刻都已经空无一人,他们已经按照旨意拖家带口,赶着牛羊鸡鸭退至大同府城。

    骑兵偶尔遇到一些哨探都会大声警告,鞑靼大军已经到了。

    这些哨探闻言连去打探情报的勇气都没有,调转马头就跑。

    骑兵跟在他们身后策马跑了大半日,他的马已经口吐白沫,快要吃不消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