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三颗脑袋-《农家娇女有点泉》


    第(2/3)页

    为了不被问住,每次回家前他都会先把句意理解清楚,思前想后将有联系的文段回顾一遍,才敢走进家门。

    多年以后,苏山回忆在东泉村的日子:

    为了证明自己很有天赋,在读书上不敢懈怠,要背诵的文段,当日便能背熟。

    一天,我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日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我念一句。我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我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一点儿也不懂。

    我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我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说着,我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我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孟子说:如果不合乎道理,那么即使以小竹筐饭食也不应该接受;如果合乎道理,那么即便是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应该认为过分——你认为过分吗?”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我:“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第(2/3)页